用药咨询
您会拒绝输液吗?
更新时间:2014-09-09 17:09:00
输液又叫打点滴、打吊瓶,这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治疗手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注射大国”,每个中国人一年要挂8个吊瓶,这远远高于世界上的2.5--3.3瓶的平均水平。
在我们国家,不管是成人、老年人甚至是小孩子,只要生病,不论病情轻重,很多人一进医院就“要求”打点滴。但是您知道吗?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不可否认,静脉输液的方法见效比较快,特别是对那些患有胃病和伴随高烧的患者。但是,输液也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液到病除,相反,输液的方式比口服药物有更大风险。
输液是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跳过了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和肌肉注射经肌肉吸收进一步进入血液的过程。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正因为药物是直接进入血液的,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会很快, 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更大。
第一,输液比口服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输液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虽然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输液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
第二,输液会降低人身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抗药性。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道,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第三,输液会导致自身菌群失调,增加身体感染疾病的机会。人体的体表及体内有很多细菌,如我们胃肠内就有一些有益的细菌来帮助我们消化,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而输液的药物中有60%以上是抗菌药物,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对疾病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第四,容易患上输液依赖证,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吃药治疗很难见效,经常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患同样的疾病如果不打点滴就很难好起来。
第五,输液针要刺破皮肤、肌肉和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如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
第六,输液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者过浓,就可以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
第七,在输液时,大量患者长时间滞留于一个空间内,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病人,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甚至可能出现输液反应。
第八,不方便。输液操作较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格消毒,在家里不方便进行,并且会使患者疼痛,心理上拒绝医疗。
第九,成本高。输液的质量要求比口服药高,生产成本自然会高。还有输液器,护理费等一些附加成本。
尽管口服药吸收缓慢,但其相对安全,方便,易携带,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经医师或药师指导后患者可自行服用。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口服药物剂型日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普通片剂,胶囊剂,丸剂外,新型的缓释制剂,肠溶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也日渐普遍。缓释、控释剂型与普通剂型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②血药浓度平稳,降低毒副作用;③降低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滥输液在各级医院都会发生,只是大医院这种现象少,在个人诊所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比较普遍。它短期内的危害不明显,不至于让患者立即病情恶化;但从长远看,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耐药性,改变体质,很令人担忧。此外,农村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较多,乡村医生上门为患者输液是常事,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如果您遇到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您会拒绝输液吗?希望您会拒绝!
在我们国家,不管是成人、老年人甚至是小孩子,只要生病,不论病情轻重,很多人一进医院就“要求”打点滴。但是您知道吗?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不可否认,静脉输液的方法见效比较快,特别是对那些患有胃病和伴随高烧的患者。但是,输液也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液到病除,相反,输液的方式比口服药物有更大风险。
输液是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跳过了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和肌肉注射经肌肉吸收进一步进入血液的过程。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正因为药物是直接进入血液的,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会很快, 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更大。
第一,输液比口服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输液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虽然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输液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
第二,输液会降低人身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抗药性。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道,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第三,输液会导致自身菌群失调,增加身体感染疾病的机会。人体的体表及体内有很多细菌,如我们胃肠内就有一些有益的细菌来帮助我们消化,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而输液的药物中有60%以上是抗菌药物,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对疾病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第四,容易患上输液依赖证,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吃药治疗很难见效,经常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患同样的疾病如果不打点滴就很难好起来。
第五,输液针要刺破皮肤、肌肉和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如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
第六,输液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者过浓,就可以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
第七,在输液时,大量患者长时间滞留于一个空间内,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病人,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甚至可能出现输液反应。
第八,不方便。输液操作较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格消毒,在家里不方便进行,并且会使患者疼痛,心理上拒绝医疗。
第九,成本高。输液的质量要求比口服药高,生产成本自然会高。还有输液器,护理费等一些附加成本。
尽管口服药吸收缓慢,但其相对安全,方便,易携带,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经医师或药师指导后患者可自行服用。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口服药物剂型日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普通片剂,胶囊剂,丸剂外,新型的缓释制剂,肠溶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也日渐普遍。缓释、控释剂型与普通剂型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②血药浓度平稳,降低毒副作用;③降低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滥输液在各级医院都会发生,只是大医院这种现象少,在个人诊所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比较普遍。它短期内的危害不明显,不至于让患者立即病情恶化;但从长远看,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耐药性,改变体质,很令人担忧。此外,农村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较多,乡村医生上门为患者输液是常事,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如果您遇到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您会拒绝输液吗?希望您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