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更新时间:2017-02-23 12:28:00

“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意思是说春天要适当“捂”着点,秋天要适当“冻”着点,这样才能使身体不生病。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春捂”指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多年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在秋冬交替之际,每个人都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防病措施。

    秋冬要防四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天气寒冷可以导致血管痉挛,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据统计,每年10月份左右是北方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

    脑血管疾病当气温、气流等气象变化剧烈时,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发生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加上空气干燥,人们消耗水分多,体内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减慢,导致脑血栓等脑血管疾患。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差,很容易发生中风。

    消化性溃疡多数溃疡病患者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病的高发季节。

    呼吸道疾病感冒、流感、气管炎、肺炎及肺心病加重,在秋冬季节明显高发。

    爱心提示

    ①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和短暂性脑缺血。

    ②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服,防止着凉。

    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不吃高脂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④有麻木、乏力、视物不清、头痛、眩晕等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