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看过来,小儿腹泻认识误区
导读:腹泻是宝宝常见病,但是一些爸爸妈妈有很多糊里糊涂的地方,从而产生误区,耽误了宝宝治疗的最佳时期,汝阳县人民医院儿一科提醒大家:
误区一/过度禁食
在很多家长及少数医生的概念中,患儿腹泻时,为了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过分强调限制饮食,甚至于干脆禁食。
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儿科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实禁食对于腹泻患儿有害无益。特别是因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丢失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及酸中毒,同时禁食使患儿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反而加重腹泻。
那么,对于腹泻患儿到底如何进食?
首先,家长要知道,腹泻时继续喂养才是正确选择。但是,也不是说饮食可以随心所欲,强调合理饮食才是关键。
建议: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小于6个月患儿如果是人工喂养可继续喂配方奶,大于6个月患儿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稀饭、面条、蛋、鱼末、肉末、新鲜果汁,鼓励患儿进食,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避免进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及高糖食物。
对于病毒性肠炎患儿,因常伴有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故建议可暂时给予低或无乳糖奶粉,时间控制在1-2周即可。
误区二/滥用止泻药
盲目止泻时有发生,事实上,对于一般的急性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它会使致病因子以及细菌毒素在体内滞留,从而加大风险。
比如:病毒性肠炎急性期的呕吐、腹泻能起到“排毒减压”的自我保护作用;食物中毒在早期强调催吐、导泄治疗,便于毒物排出;急性细菌性腹泻(严重者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早期大便次数增多或加强肠道灌洗,会加强细菌毒素排泄,减轻病情的严重性及其后果。
误区三/滥用抗生素
对于腹泻的治疗,滥用抗生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孩子肠道菌群失调,增加医疗费用,增加腹泻时间,引起孩子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般来讲,孩子出现腹泻时,尽可能要做到“逢泄必检”,才能避免抗生素滥用。急性水样便腹泻在排出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细菌感染,不建议使用抗生素;粘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选用抗生素,如果经验性使用抗生素,48小时无效,建议更换抗生素;强调抗生素疗程要足够,否则易导致慢性感染性腹泻;用抗生素期间一定要3天左右复查。
误区四/过度使用静脉输液
在急性腹泻患儿的治疗中,静脉补液常被过度使用。过度静脉输液带来很多风险,除过增加孩子痛苦以及增加医疗成本外,还可发生过敏、静脉炎、感染等情况。事实上,相对于一般的腹泻患儿,采用口服液补液盐则要安全经济很多。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静脉输液呢?
当腹泻患儿出现重度脱水、严重呕吐、口服补液失败(一般口服补液治疗4小时要评估)、患儿拒绝口服补液盐的味道引起脱水无法纠正,这时候就需要选择静脉输液。
总而言之,治疗腹泻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儿童腹泻治疗方案中的原则:强调尽早使用口服补液盐、继续合理进食,避免滥用抗生素及过度静脉输液,这才是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
汝阳县人民医院儿科咨询电话:
儿科一病区:68232094
儿科二病区:68232038
儿科三病区:68232044
小儿康复病区:6823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