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医故事 岐黄传业标千秋,杏林奇葩频生辉
六十七年历艰辛,力创宏业主义真;
阳光雨露结硕果,风和日丽催新人;
深谋远虑通佳境,众志成城靠精勤;
今日栽下千株禾,喜看来年花似锦。
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璀璨明珠,源远流长五千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海经》中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砭石。”开创了砭针治疗的先河。汝阳县人民医院自1952年建院以来,针灸疗法应运而生,伴随着汝医铿锵的步伐,从昨天走到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的针灸同仁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位须发鬓白的老者,是我院针灸第一代传人王秀举老先生,王秀举先生7岁随父读书,早年没有进过学堂深造,28岁开始行医,以中医针灸见长,他为人正直,医德高尚,深受十里八乡平民百姓赞誉。1956年, 58岁的他被推荐到洛阳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伊阳县卫生院(现汝阳县人民医院)工作,1958年他应用针灸疗法成功治疗甲状腺肿,而闻名全国,获河南省医药技术革命奖章,举办了多期针刺治疗甲状腺肿培训班,为各地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
1960年6月,王秀举先生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卫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荣获卫生部颁发的银质奖章一枚、金杯一尊、《毛泽东选集》一套。1963年,汝阳县卫生学校成立,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到卫校兼任教师,期间他不取报酬,将自身的中医知识和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汝阳的中医、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后代王玉平、陈喜枝母女二人秉承先辈遗训,传承先人医技。炉火纯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先辈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交口称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汝医的针灸事业开创了新的篇章。新的针灸同仁努力继承前人的经验,勇于开创新路。史广宇大夫原为乡村医生,他不甘平凡,自学中医,勇于实践,通过自己夜以继日的努力,在1985年被省劳动人事厅录用为国家专业技术干部。1986年通过考试被破格录取到设在哈尔滨的卫生部教育基地硕士研究班,与张缙、张一民教授合作完成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针方六集校点》一书,获研究院优秀科技成果奖。1979年出席世界针联成立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2年经世界针联主席王雪苔教授提名为民间疗法、特种针法两个专业研究委员会委员。
他通过临床实践,对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出的“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力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的论点大胆提出质疑,明确提出“热病可灸——灸法补泻论”。得到国家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中医杂志》发表《针灸反治法医案四则》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健康报》、《医林集萃》栏目专门作出人物和学术成就介绍。荣获洛阳市职工自学成才一等奖,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首批专业技术发展人才。《河南日报》等杂志都对其自学成才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河南中医药大学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有关教授、博士先后两次来院座谈进行学术交流,制作了专题节目《医道》,在国内外传播。
特别是今年三月份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支持下,新建“颈肩腰腿痛科”,为针灸疗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经过全科人员的不懈努力,从最初的两三张治疗床、一个推拿牵引室、两个治疗室到如今的17张治疗床以及病房18张病床。科室规模和诊治水平明显扩大和提高。被确定为邵氏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单位,得到了广大病患的广泛赞誉。
总结过去,曲折而艰辛;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张开双臂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